八月中旬,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柯坪县,骄阳下一排排玉米植株挺拔而立,长势喜人。农户们望着这片即将迎来丰收的玉米地,脸上难掩喜悦之情。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泛着白碱的盐碱地,种下去的玉米长势稀疏、籽粒干瘪,产量较低。
“这块田是柯坪县盖孜力克镇清淤造地的试种田,两年前后差异源于用苏巴什水库的淤泥进行盐碱地改造,增加优质的耕地资源,去年青贮玉米产量达4.1吨,今年9月也将喜迎丰收。”柯坪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唐运全介绍道。
而这场从盐碱荒滩到丰产良田的蜕变,离不开金融力量的“精准滴灌”。正是政策性金融的及时介入,为水库清淤、土地改良等工程注入了关键资金,创新性融资方式盘活了地方存量资产,“淤泥变沃土,良田保丰收”的答卷徐徐展开。
图为在柯坪县盖孜力克镇玉米地里,农户拔除杂草。
戈壁荒滩遇困境 清淤造田寻出路
柯坪县地处边疆,山区面积占比53%,平原也多为“风吹石头跑,遍地不长草”的戈壁荒滩,土壤板结严重、盐碱程度大,不适宜农作物生长,全县耕地面积仅为26万亩,有较强的新增耕地需求。
与此同时,由于新疆多数河流泥沙含量大,水库投运多年后,普遍面临泥沙淤积侵占有效库容的问题。位于柯坪县的苏巴什水库,设计总库容1561万立方米,具有灌溉、防洪等综合用途,但泥沙沉积淤积量达到610万立方米,库容明显减少,调蓄能力降低,严重影响水库功能和效益,清淤工作迫在眉睫。
传统水库清淤是将泥沙挖掘出来,在水库库区范围外占用闲置土地堆积,不仅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且无任何经济效益。其实淤泥中富含氮磷钾元素及有机质等营养物质,清淤造田建设项目把水库内的淤泥清理出来,采取开挖回填的方式,把淤泥变沃土、让戈壁成良田,使水利设施建设保养和农业种植成为“互补”,为农户种植增收创造条件。为此,柯坪县组织相关人员赴河南、山东、湖北等地考察学习先进经验。
“本项目创新将新垦耕地与水库清淤工作结合,通过‘绞吸船+一站式泵送’和‘挖掘机+运输车’相结合的淤泥运送模式,提高施工效率,将水库淤泥回填至附近戈壁荒滩,建设期内每日可实现挖运淤泥3万立方米、覆土造地约60亩,同时,配套建设灌溉、排水、电力等农田基础设施,通过同步推进水库清淤和农田建设,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有效拓展当地农业生产空间。”柯坪县水务集团总经理朱米学介绍道。
但清淤资金从何而来?如何在不新增政府隐性债务的前提下,构建市场化还款来源?柯坪县人民政府积极与政策性银行对接,国家开发银行迅速响应,第一时间成立工作专班,总行分行联动,多次深入柯坪县开展水库清淤研究工作,并梳理县里现有资源,设计融资方案,打造承贷主体。
融资模式巧创新 存量资产活起来
柯坪县经济基础薄弱,要寻得一个能承担贷款责任的合格市场主体,并非易事。为攻克这一难题,国家开发银行提出了做强市场化运营主体的融资构想。柯坪县政府迅速响应,细致梳理全县存量资产,筛选出农业灌溉供水、国有耕地等一批具备盘活价值的优质资产。通过依法合规的产权界定,将这些“优质家底”注入借款人,使其融资能力即刻得到增强。
据国家开发银行新疆分行相关负责人介绍,将盘活存量资产与做强融资主体有机结合是此项目的重要创新点。借款人成为柯坪县集土地整治、耕地开发、农业灌溉运营为一体且具备市场化运作能力的主体,并建立完善相应的市场化运营机制,在发挥国有存量资产价值的同时,有效支持本项目新增投资建设,实现盘活存量资产与拉动新增投资的良性循环。
怎样才能确保还款来源稳定可靠,同时创新抵质押方式呢?柯坪县以农业为主要产业,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可用于担保的资产较为匮乏,国有耕地为当地优质稀缺资源,不仅品质优良,还能带来长期且稳定的收益,可解决贷款面临的担保不足问题。银行敏锐地抓住这一资源优势,将项目建成后的农田租赁费用与灌溉供水收费统筹整合,作为实打实的还款来源。
经过多方协调,以国有农用地土地经营权进行抵押,构建起“土地经营权抵押+供水收费权质押”的双重抵质押模式。这一举措不仅让农业农村的土地资产“活”了起来,更夯实了信用基础,有效缓解了脱贫县因缺乏有效担保资源而面临的“融资难”困境。
该项目总投资达5.19亿元,国家开发银行授信4.1亿元,目前已发放的1.53亿元贷款犹如一场“及时雨”滋养着这片土地。在资金的有力支持下,柯坪县不仅使水库库容重新恢复充盈,调蓄能力显著提高,更通过市场化手段,让戈壁荒滩正逐步呈现出“库扩容、田成方、路成网、树成带、沟渠配套、旱涝保收”的丰产景象,“清淤造田”的示范样板在戈壁荒滩上愈发清晰可见。
清淤造田结硕果 多重效益显担当
“这片清淤地的土壤肥力真不赖!我特意来这儿试种,现在看玉米的长势,心里别提多踏实了。”在柯坪县盖孜力克镇的清淤造地试验田里,承包400亩清淤地的农户雷泽国望着连片的青绿,满脸欣慰,“去年产量就不错,今年争取再创新高,之后打算把整块地都包下来,在柯坪好好干一番!”如今,他种下的400亩玉米正迎着骄阳拔节生长,沉甸甸的希望在田垄间蔓延。
“柯坪曾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过去百姓们面对茫茫戈壁荒滩只能叹气。”唐运全感慨道,“现在通过土地整治把盐碱地变成稳产高产的良田,不仅让绿洲面积一点点扩大,改善了生活环境,更让乡亲们的钱袋子鼓了起来。”新增的耕地为农业产业化发展铺就了道路,农户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增收的笑容绽放在每个人脸上。
苏巴什水库610万立方米的沉积淤泥被清理后,库容显著提升,灌溉、防洪的“主动脉”重新畅通。灌区的水利用系数大幅提高,汩汩清水顺着渠道流进田间,为庄稼生长保驾护航;到了夏季防洪期,水库调蓄能力增强,默默保障着下游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真正实现了“多引、多拦、多蓄、多供”的治水目标。
如今,1万余亩集中连片的新耕地在戈壁荒滩上“生长”出来,即将迎来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的播种。400亩试种田的成功,让这片土地充满了无限可能。项目不仅让资源利用率提上去了,生态环境美起来了,更让农业生产的底气足起来了,成为落实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守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鲜活注脚。
从“水库清淤”到“农田建设”,柯坪县用“变废为宝”的智慧让盐碱戈壁蜕变成绿洲良田。通过盘活存量资产做强融资主体,用活土地经营权做实信用结构,成功破解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融资难题。政策性金融的“活水”持续浇灌,为边疆地区的生态改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水库清淤回填戈壁荒滩助力集中连片农田建设融资模式入选了农业农村部2024年金融支农十大创新模式,为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