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发发 » 资讯 » 三农万象 » 浙江乡村十年蝶变 美丽乡村建设之路

浙江乡村十年蝶变 美丽乡村建设之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发布时间:2013-09-16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597


鄞州的旧村改造

既不搞“大拆大建”,也不搞“一刀切”

因地制宜科学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浙江10万多平方公里面积,一共坐落着4万个行政村,平均每村只有二三百户人家,七八百位村民。许多村民早已进城,农房闲置不用,有的甚至倒塌。真正在农村务农的,目前实际上只有600万,这就提出了个问题:浙江农村到底应该怎么改?”省农办副主任余振波摊开家底。

人居环境的改造,通过涂脂抹粉、穿衣戴帽,做做表面文章,也可以走过场。但真正要做好这篇文章,让农村有一个深刻的变化,就必须动真格,要对农村重新进行规划布局,对农房实施改造。

“村庄布局如此分散,公共服务怎么进得去;公共服务进不去,农民的生活品质怎么提高?”

但规划改造又谈何容易?浙江省内各地自然差异很大,有平原,有水乡,有丘陵,有海岛,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加上规划改造量大面广,任务繁重,浙江又是先行先试,没有经验可供参考借鉴,因此,可谓重重困难。

对此,浙江从第一次“千万工程”现场会开始,就提出既不搞“大拆大建”,也不搞“一刀切”,强调规划引领,分类指导;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浙江先把当前农村几种情况进行摸排,然后推出“缩减自然村、拆除空心村、改造城中村、搬迁高山村、保护文化村、培育中心村”的思路,对村镇布局进行优化,在全省范围内确定了200个中心镇、4000个中心村、1.6万个保留村和971个历史文化村落,形成了一个比较科学的城乡空间布局规划。

在此基础上,因村制宜,编制建设规划。对于中心村,主要是建设“五位一体”的公共服务中心,集聚人口,辐射周边;对于一般村,主要实行环境整治,改善村容村貌;城中村、城郊村则要推进“三改一拆”,将其改造成为城市新社区;对于高山偏远村、空心村,主要实行异地搬迁,搬到县城或者中心镇;对于历史文化村落,则实行保护修建,力求将历史古迹和村庄环境融为一体。这种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做法,保证了村庄整治的科学推进。

鄞州地处宁波郊区,是闻名全国的经济发达地区,老百姓经济基础较好,使得旧村改造、新村建设不仅有需要而且有可能。但鄞州并没有操之过急,全面铺开。对农房改造也不作年度考核,只是确定了5年目标。每年年底,各乡镇上报改造计划,由“新村办”统一协调。不符合规划的不批,农户只要有一户不签字同意,改造方案就不予通过。

2006年,鄞州出台《旧村改造新村建设暂行办法》,首次就所涉及的内容、目的、实质、主体等作出界定,确立了“尊重民意、维护民利、依靠民资、强化民管”的“四民”原则。

“新村办”主任钱孝平告诉记者,在鄞州,政府和农民之间职责定位十分清楚。政府管的是规划引领、指导服务和监督管理,要求新村建设中的选址、土地使用、购买对象必须符合有关规定。而具体操作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如改不改、怎么改、选择何种房屋套型、如何确定旧房补偿和新房购置标准,以及选择何种改造模式、请谁规划、让谁施工、由谁质检,统统由村民自己决定。

改造资金的投入上,政府负责水电、道路、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其他由村集体和村民共同解决。如果改造中有土地指标结余,由政府挂牌出让后,出让金全额返还村里,作为旧村改造资金。

科学的方法和思路,让鄞州的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得以快速推进。十年来,鄞州已有近1/4的农房进行了改造,改造面积达1200多万平方米。这种改造带动了人居环境的全面提升。如今,鄞州已经成了“美丽镇村、幸福家园”。

鄞州的蜕变,只是浙江农村的缩影。如今,浙江的村庄整治已经由以点为主开始向点线面整体推进转变。串点成线,整乡整镇,乃至整县开展整治成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新亮点,“盆景”变成了“风景”。据悉,目前浙江开始整镇改造的乡镇已占60%之多。

保护历史文化,建设精神家园

文化底蕴增强美丽乡村建设内涵

浙江的历史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在正式公布的350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浙江就占了30个,居全国首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际级的8项、国家级的189项,数量和排名也居于全国首位。其他省级和市县级的非遗项目更是不计其数。这些历史文化是浙江的灵魂,也是浙江的根本。

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葛慧君说,农村之所以称为农村,不仅因为与城市相比,农村具有独特的居住形态,更在于具有特色鲜明的农村文化。“美丽乡村”建设除了环境卫生的整治,更需要增强文化底蕴。

要在整治中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首先要摸清家底。通过排查,浙江掌握了全省971个历史文化村落的基本情况。其中古村落690个,自然生态村落136个,民俗风情村落145个。

紧接着,浙江出台了《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若干意见》,制订了《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规定列入省际重点的可得到省财政500~700万元补助,同时还有15亩建设用地土地指标,专项用作核心区块的搬迁安置。列入一般村能得到30~50万元补助,市里与省里按照1∶1配套。据了解,2013年,浙江全省用于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专项资金将达到7.8亿元之多。

政策就是杠杆,浙江一举扭转了历史文化保护的被动局面。原来未加珍视,设置弃如敝履的历史文化,特别是一些古村落、古建筑,一夜之间成了不可多得的宝贝。人们纷纷争着申报项目,保护历史文化。

桐庐地处杭州,境内保存较好、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民国以前的古建筑达1400栋。2010年开始至今,先后重点维修119栋,一般性维修463栋,每年投入资金1200万元,其中市县财政各半,三年来共计投入了3600万元。2013年,县里计划对58栋历史建筑进行重点维修,预算投入1500万元。

这些原来已经东倒西歪、破旧不堪,长期无人居住的历史建筑,经过整修面貌焕然一新,和“天下独绝”的富春山水结合在一起,组合成了“人文+历史+自然山水”的乡村游线路,独具特色,与众不同,吸引了众多的游客。

目前,以“潇洒桐庐、秀美乡村”为定位的桐庐县,配合土菜节、乡村狂欢节、山花节、户外休闲运动节、亲水避暑节等5大乡村节庆活动,打造出诗画山水、古风民俗、产业风情、运动休闲、生态养生等5条美丽乡村风情带。

桐庐县委副书记、县长方毅认为,古村落的保护和美丽乡村建设,为桐庐旅游打开了新的大门。乡村旅游今后将成为桐庐旅游的蓝海。

如果说,对古村落保护的意图在于“留住消逝的历史”,那么,“文化礼堂”的建设,则更多地着眼于建设农民的精神家园。

近年来,浙江从“送文化”到“种文化”,先后组织实施了一系列工程,收效明显。但设施偏小、活动偏少、水平偏低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改变。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各部门,在农村文化建设上各有抓手,看上去十分热闹,但实际上资源分散,难以形成合力。

去年开始,浙江动议在全省范围内建设“文化礼堂”。省政府还将这一工程列入“十件实事项目”之一,进行试点。根据规划,浙江今年要建成1000家具有示范意义的文化礼堂,各县市区原则上要建成12家以上。

“文化礼堂”并非另起炉灶,大兴土木,而是以整合资源为主,更多的则是利用旧祠堂、大会堂、闲置校舍等改建的。堂内设置“学子榜”、“寿星榜”、“贡献榜”等,内容既乡土又生动。

在江山市大陈村,记者领略了一把“文化礼堂”的魅力。9月7日,一场有声有色的演出在村里的旧祠堂里举行。演员全部都是村民,而且大多是六七十岁的农村妇女。在村党支部书记汪衍君的指挥下,她们又是唱又是跳,气氛十分热烈。特别是自编自导自演的《妈妈的一碗大陈面》,那种质朴、纯真的感情,深深打动着观众。汪衍君说,这种演出隔三差五都在举办。现在大家日子好过了,需要一个展示风采、抒发情感的地方。

“文化礼堂”如今已成为浙江农村最热闹的去处,村民们不仅在这里参加学习培训,或者随时来看书、打球,还可以在这里举办婚嫁寿辰。夜晚,灯光将小广场照得恍如白昼,男女老少踏着音乐的节拍翩翩起舞,是最为常见的江南夜景。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民发发农业网是帮助农户“种的出,养得好,卖的掉”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为农户提供全方位致富保障
民发发农业网是亲民的农业信息网站,助农惠民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12-2025 MinFaFa Electronic Commerce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902477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