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一筹莫展时,有农技专家发现在大棚内用地膜覆盖种姜,能较好解决姜瘟病害。而生姜种进大棚又可提前收割,几乎不影响晚稻播种。由此,“大棚生姜晚稻、万元千斤”模式向南湖农民推出。
对“混搭”种田,南湖农民却抱观望态度。为打消农民顾虑,南湖区农经局在新丰镇竹林村选了两户农户,免费提供3个大棚,鼓励他们轮种生姜晚稻。
“一举成功。”新丰镇农技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姚金林至今仍清晰记得,当年这3个大棚生姜亩均产值10360元,晚稻亩产520公斤。让农民切切实实触摸到,“万元千斤”不再是梦。
第二年,新丰镇采用生姜晚稻种植模式的水田56亩;第三年,这个数字变为360亩;第四年,这个数字再次翻番。
“想要种好‘混搭田’,技术是关键。”竹林村的费正观是最早“吃螃蟹”的人。他说:“种完生姜再种水稻,省农药、省化肥。”
费正观的“专业”,得益于活跃在南湖区农村的一支农技专家队伍。作为推广研究员,边永高是一位拥有高级职称的农艺师,他告诉我们,种植水稻后可抑制蔬菜瓜果类多种病虫害的发生,而种植瓜果蔬菜留下的氮肥又可肥田。
在农技专家的探索下,南湖区已形成了“大棚西甜瓜—晚稻”、“大棚蔬菜—晚稻”、“大棚生姜—晚稻”为主的三种“万元千斤”种植模式。在余新镇,依托当地农民种植西甜瓜的传统,推广“大棚西甜瓜—晚稻”复种模式,种植面积达7771亩。去年,余新褚大姐甜瓜合作社的560亩甜瓜,平均亩产值13600元,晚稻平均亩产值1228元。
“要破解政府要粮、农民要钱的困局,政策支持必不可少。”张晓伟说,区里近年来出台了许多政策,如对新增连片种植面积50亩以上的设施农业,每亩给予1000元补助;对新增连片10亩以上的连栋钢结构大棚,每亩给予5000元补助等等。
打千斤粮,挣万元钱,正成为越来越多南湖农民的追求。以新丰镇为例,近五年来累计推广“万元千斤”模式种植面积17125亩,为农民净增收2.15亿元,增产优质粮食911万公斤。“按全镇农户近1万户来算,相当于每户增收两万余元。”张晓伟对此算得很清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