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驱车上千公里,走访几十个不同类型的定居点。一座座富有藏民族特色的新居,宛若草原雨后的彩虹,灵动而富有生机。
在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县城牧民定居点——圣湖佳苑,记者见到了牧民思科。他是从刚察县日芒村搬来的,住进了二层小洋楼。思科住的小区,属于典型的县城集中定居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依托县城水、电、路、灯等基础设施和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统筹规划,建设不同档次的定居房,满足牧民的多样需求。
青海要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小康,突破口在于,必须坚持统筹区域、城乡协调发展,走以城镇化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道路。这无疑也是解决青海牧区“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定居工程从一开始就被作为统筹城乡的重要内容,处处体现着城乡一体发展理念。
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把游牧民定居工程作为扩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品位的一项重要工程,并着力将其打造成为集居民住房、观光旅游、文化推介为一体的多功能城市新区。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则是将本来用于城镇化发展的预留地无偿划拨给了定居小区,将定居小区建设纳入城镇化同轨发展。同样的理念,乡镇集中模式则主要依托乡镇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立新型牧民村。很多乡镇集中修建商住一体的临街二层楼房,为牧民群众的后续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伴随着经典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的悠远绵长的旋律,记者一行来到了歌曲创作地及故事发生地海晏县。曾经,多少代人被歌中的美好情感所感动。海晏县的草原也同样充满感动。在草原深处,记者走进一处“世外桃源”般的定居点。家家户户的外墙屋檐下悬挂着藏族特有的红、蓝、白三色条形布幔。藏族对于居所的装饰十分讲究,一般居室内墙壁上方多绘有吉祥图案,客厅的内壁绘蓝、绿、红三色,象征着蓝天、土地和大海,每家都供奉佛像,富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这里叫幸福滩,属于村组集中建设定居点,以村组为单位,通过旧村改造等形式建设。牧民东智布已经住了3年。他告诉记者,现在年龄大了,放牧的事情都交给了孩子,但他闲下来的时候,也还是会回到留下自己和先辈们足迹的牧场去看看。
在行进中,记者也能偶尔看到,漂亮的藏式砖木房与一群群牛羊一起,散落在起起伏伏的“草毯”上。习惯了祖祖辈辈居住的草原,一些牧民不愿离开,依然守护着属于自己的那片宁静草原。定居工程在原居住点为他们盖新房子,并赠送太阳能电池板、移动电视等生活设施。
据青海省农牧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定居工程的布局充分考虑了当地自然条件、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因素,做到了组织到位、责任到位、督促检查到位,确保了工程效益。
适应现代生活、有序转移就业、畜牧业转型升级,只有后续服务及产业支撑到位,牧民才能住得下、留得住、可发展——
多业并举后续政策富民定人心
牧民多日德像很多游牧藏民一样,汉语并不十分流利,但跟记者说起定居的好处,却滔滔不绝:出门有公交车、买东西有超市、小孙子上学容易……
不过,在生活便捷的同时,定居也冲击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一些城里人看似合理的事情,在牧民看来似乎不可思议。就连坐着上厕所都是个问题了。多日德还记得,刚刚搬进楼房时,坐在马桶上上厕所很不自在,在草原上哪有这物件儿。
除了这些细小的生活习惯,还有定居小区物业管理、居家理财、适应各种公共服务等等都成了定居牧民的大问题。其实,这背后渗透着牧民固有的思维方式,改变起来很难,却是他们融入现代生活必须解决的问题。这些现象也是藏区牧民社会发育和进步的重要方面。
在刚察县圣湖佳苑定居小区,县里专门设立了一个大学生综合服务室。一来是为解决一部分毕业返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大学生帮助和引导牧民更好更快地适应城里生活。在这里工作的李占婧介绍说,服务队的主要任务就是为牧民提供日常服务,小到帮助调调电视,大到帮助制定理财规划。现在,她们都成了牧民的贴心人了。
让定居牧民习惯现代生活要有个过程,要做很多细致的工作,但后续产业发展问题则是当务之急。这是定居牧民稳得住、能发展的关键,也是畜牧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关键。
定居工程把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大大减轻了草场压力,传统分散的、粗放的经营方式开始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变。合作社、牧业大户、家庭牧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大量涌现,为定居游牧民创造融入现代社会条件的同时,也让继续从事畜牧业的牧民转变观念,逐步适应并遵循市场经济的环境,有力地推动了畜牧业的现代化进程。
祁连县默勒镇游牧民定居点的蒙古族汉子刘宏,将家里的大部分牛羊交给合作社经营。小部分让亲戚代牧,供自己家里平常吃用。以合作社为载体,通过草场流转、牲畜入股等形式,实现了畜牧业的转型升级。村支部书记英信告诉记者,现在全村有1300多人,90%都加入了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去年合作社人均分红达到1万元。
转移出来的大量牧民开始从事二三产业。青海一方面专门进行转产牧民培训,让他们掌握更多技能;另一方面扶持特色产业发展,重点发展畜牧加工业、贸易和旅游产业,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既优化了牧区产业结构,又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张黄元说:“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本身就增加了大量就业机会。牧民广泛参与工程建设,不仅可以获得劳动报酬,还能参与工程质量监督。从2009年至2012年的四年间,牧民共投工投劳155.94万工/日,折合资金一亿多元。”
市场观念渐渐深入牧区人心。刚察县哈尔盖乡牧民新村定居点35岁的张国珠告诉记者,近几年牛羊肉的行情越来越好,他自己在定居点发展起了羔羊育肥。每年育肥800只羊,一年下来,能赚20来万元。最近,他又谋划着组建一个牛羊育肥专业合作社,把事业做大。
启示
短短五年时间,世世代代逐水草而居的青海游牧民,跨越千年时空,向现代化大步迈进。党的惠牧政策,像暖暖的春风,吹绿了草原,吹进了牧民的心窝。记者在采访中感觉到,青海游牧民定居工程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创造了大量政策和制度范例,对藏区发展也有深层洞察和思考。这对国家制定藏区发展大计极具参考价值。由此,记者也得到诸多启示:
启示一:游牧民定居工程是夯实藏区和谐发展根基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各族人民的共同发展。青海藏区是我国经济社会落后地区之一,但却是有重要影响的民族地区。青海藏区能否快速发展、跟上全国的步伐,不仅影响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也事关全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游牧民定居问题是各种矛盾的结合点,是牧区和谐发展的“稳定器”,对全面加快藏区发展步伐,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缩小与城乡和区域差距,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启示二:游牧民定居工程是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生态畜牧业是破解人草畜矛盾,实现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保护生态环境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转移剩余劳动力、优化重组畜牧业生产要素,是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定居工程鼓励和引导牧民向县城、重点集镇定居,减少草原留居人口,为畜牧业转型升级创造条件。同时,通过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可以促进农畜产品加工、运输、贸易等二三产业发展,延长畜牧业产业链条,推动畜牧产业化进程,提升畜牧业发展质量。
启示三:游牧民定居工程是推动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力量。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让牧民共享现代化基础设施和社会化服务,是游牧民定居工程的题中之义。很多地方将定居工程纳入城乡一体化建设范畴。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统筹城乡社会管理,鼓励牧户向城镇转移和集中定居,让游牧民同等享受城镇社会资源。
启示四:游牧民定居工程是牧区基层党建的生动实践。定居工程意义重大,但政策实施纷繁复杂,细致入微,直接触及牧民切身利益和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在定居工程实施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执行力,确保广大牧民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定居工程还注重基层村委办公场所建设,方便群众办事,加强了县、乡、村政权组织作用和行政效能建设。牧民群众集中居住后,干部也能经常深入群众,干群关系进一步融合,基层组织凝聚力、号召力得到加强,有利于弘扬正气、维护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