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奎屯火车站,棉农张有才从9月27日等到30日,守了4天也没有等来采棉工。往年这个时候,火车站里有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采棉大军。
张有才寝食难安,他在甘河子有70亩的棉田,靠自家人采摘很难完成,他要招到6-7个人,干上四五十天。他只好来到了附近的人才市场。这里有应聘的采棉工,但要人工费很高,原来采每公斤棉花付给采摘者2元钱就行,在这里招到的人却要付每公斤3元。本来种棉花已经不赚钱了,还要再付这么高的人工费,张有才心里不乐意,但也没有办法。如果在火车站还是截不到人,他也只能从人才市场雇工了,总不能让棉花烂在地里。
张有才对经济观察报说,明年不想种棉花了,不赚钱,还非常操心。又没有国家补贴。不如种小麦来得省心,完全机器收割,还能享受国家种粮补助。
有这种想法的不仅新疆的张有才,山东德州市夏津县夏庄村的夏行洋,家里的10亩棉田已经全部种了小麦。夏行洋原来是山东天宏棉花加工厂的厂长,但是今年棉花加工厂停产,他本人就改做了粮食收割。
夏行洋说,他所在的夏津县夏庄村80%-90%的农户都改种的小麦。种小麦省工。籽棉收购在每斤4.3元,亩产470多斤,小麦每斤1.3元,亩产1000斤。种棉要加上人工等很多成本,最终算下来,种棉花就不如种小麦和玉米赚钱了,种小麦大约每亩能多赚300多元。
德州市棉花协会副秘书长马俊凯对经济观察报表示,今年德州棉花面积减少20%左右。武城夏津目前每天的收购量也不是很大,棉农惜售。籽棉收购价格在每斤4.25元-4.3元左右。
山东武城德元纺织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杨洪文对经济观察报表示,今年德州武城县很多棉花纺织企业都在限产。大的棉花纺织企业有配额日子还可以,没有配额的纺织企业,日子就很惨。
杨洪文说,收储制度延续下去,棉农种棉积极性不大,在逐年减产,棉花加工企业因棉籽收购价太高没法做下去,国内纺织企业因为皮棉价格无法与国外企业在一个起跑线上,与国外棉价每吨3000-5000元的差价,使得企业缺少竞争力。所以,整个棉花产业链都受到损伤,国家没有必要再收储下去。
国金证券分析师张斌对经济观察报表示,收储制度明年应该会停止。国家在制定临时收储制度时,并没有想到需求变化、价格过山车等很多问题,收储最终演变成国家在单方面“做多”,中国成为全球棉花最大的仓库。而国家收储价格由每吨19800元到后来每吨20400元,抛储价格相比国际市场也都是天价,下游根本没办法接受这么高的棉价。国外棉花纺织企业的原料成本也就在每吨13000-16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