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发发 » 资讯 » 三农要闻 » 中国式收储:“进退两难”的尴尬

中国式收储:“进退两难”的尴尬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发布时间:2014-01-14  来源:中国证券报  浏览次数:295
导读:收储政策的副作用愈加突显,收储进退两难的窘境越发突出。在中华粮网信息主编焦善伟看来,托市和临储政策扭曲了市场,造成了社会...

收储政策的“副作用”愈加突显,收储“进退两难”的窘境越发突出。在中华粮网信息主编焦善伟看来,“托市和临储政策扭曲了市场,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多数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均已抛弃这种政策,我国的粮食收储政策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调整收储政策同样是企业的呼声。黑龙江龙江福粮油有限公司董事长宋胜斌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现在国家收储处于一个“两难”境地,价格定高或定低都有可能影响到豆农或压榨厂的利益。“如果国储价高于大豆压榨企业的成本,相对进口大豆的价格差距更大,压榨厂就无力收购;如果国储价过低,又会影响豆农收入和种植积极性,种植面积或将进一步缩减。”

正如宋胜斌所言,收储不仅导致国际国内市场大豆价格出现倒挂,而且不少加工企业遭受损失。2013年大豆临时收储价4600元/吨,美国大豆进口折算到港成本不到4200元/吨,南美豆更是低至4000元/吨左右。东北地区以国产大豆为原料的加工企业已基本全部停产,沿海大型大豆加工企业的原料基本全部依靠从美国和南美巴西、阿根廷进口,年进口量6900万吨。

无独有偶,棉花收储同样如此。因收储棉花价格高于外棉价格,国内棉花市场与国际棉花市场严重脱节,出现价格倒挂,致使纺织企业出现大面积亏损。由于进口配额有限,甚至有企业从倒卖配额指标中获利。

除此之外,近两年来收储造成的棉花高库存,加剧了收储政策“进退两难”的窘境。根据相关统计,过去两年我国收储棉花达到1000万吨,占全球库存的60%,如果继续收储,资金压力将加大,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如果放出库存,市场剧烈波动,又将伤及国内棉农,重创我国棉花产业。

因此,调整收储制度已势在必行。“国家把对农民的保护和补贴直接补给农民,而不是通过单单一个收储价格进行保护,这既有助于提高农民种豆的积极性,又能使大豆价格在没有国储定价的情况下,完全由市场决定。”宋胜斌说,保护农民利益的同时,也有利于大豆企业的发展和整个大豆产业链的循环。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民发发农业网是帮助农户“种的出,养得好,卖的掉”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为农户提供全方位致富保障
民发发农业网是亲民的农业信息网站,助农惠民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12-2025 MinFaFa Electronic Commerce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902477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