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发发 » 资讯 » 三农要闻 » 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实践证明 有好地多打粮才挣钱

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实践证明 有好地多打粮才挣钱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发布时间:2014-07-08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浏览次数:293
导读:济源市梨林镇前荣村村民高孝英,家有7口人,有9.1亩耕地,又流转耕地8.9亩,共计18亩。去年麦播时他家种植了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

济源市梨林镇前荣村村民高孝英,家有7口人,有9.1亩耕地,又流转耕地8.9亩,共计18亩。去年麦播时他家种植了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项目品种郑麦 7698,长势一直很好。今年6月6日,经机打实测18亩地小麦总产量为13742.1公斤,平均亩产达763.45公斤,除自家留下300公斤外,其余 13442.1公斤以每公斤2.5元的价格卖出,共计收入33605.25元。

  高孝英种的这18亩地,位于梨林镇前荣村1200亩千亩示范方内,这个小麦千亩示范方,是我省农业综合开发重点科技项目之一,该项目是由济源市农科院和省农开办在去年共同负责建设实施的。

  之前的数据显示,前荣村小麦亩产最高曾经达到过1100斤,即便和这个最高产量数据相比,今年的亩产还是增加了404.92斤。每斤小麦卖了1.25元,一亩地就多卖500多元,项目区的1200亩耕地,多打小麦48万斤,能多卖60万元。

 

  事实是:有好地才能多打粮,多打粮才能多挣钱。

  我省自1988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以来,已累计投入各类资金462亿元,累计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5067万亩,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2200多个,累计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79亿斤。

  2009 年《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实施以来,省农开办紧紧围绕“百千万”高标准粮田建设工程,累计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972万亩,项目区累计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多亿斤,项目区粮食单产较非项目区普遍高出200斤以上,为河南粮食总产实现连续增产作出了积极贡献。

  有关专家认为,没有好地,不可能多打粮,作为种粮农民,不打粮食就难言增收;而从国家粮食安全这个高度上来说,要想在自己的饭碗里装上自己产的粮食,只能在现有的土地面积上挖粮食增产的潜力。

  据悉,2014年我省农业综合开发20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已经基本落实,明年麦收又将有一批粮农种粮增收。(河南日报农村版记者 中原三农网记者 宋朝 实习生 鲁娟 通讯员 孟韶华 成培芝 陈创)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民发发农业网是帮助农户“种的出,养得好,卖的掉”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为农户提供全方位致富保障
民发发农业网是亲民的农业信息网站,助农惠民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12-2025 MinFaFa Electronic Commerce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902477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