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发发 » 资讯 » 三农科技 » 科技热点 » 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中国第一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中国第一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发布时间:2013-03-01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734
导读:稻鱼共生,即稻田养鱼,在世界许多国家都有,尤其是东南亚地区。但中国的稻田养鱼历史最为悠久,考古发掘和历史文献表明,至迟东...

稻鱼共生,即稻田养鱼,在世界许多国家都有,尤其是东南亚地区。但中国的稻田养鱼历史最为悠久,考古发掘和历史文献表明,至迟东汉时期,我国已经开始进行稻田养鱼。

稻鱼共生系统是一种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与单一稻作系统相比,在抑制疟疾发生、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促进碳氮循环和保持水土等方面的功能显著。在这个系统中,水稻为鱼类提供庇荫和有机食物,鱼则发挥耕田除草、松土增肥、提供氧气、吞食害虫等多种功能,这种生态循环大大减少了系统对外部化学物质的依赖,增加了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作为一种典型的农田生态系统,水稻、杂草构成了系统的生产者,鱼类、昆虫、各类水生动物如泥鳅、黄鳝等构成了系统的消费者,而细菌和真菌则是分解者。

稻鱼共生系统通过“鱼食昆虫杂草——鱼粪肥田”的方式,使系统自身维持正常循环,不需要使用化肥农药,保证了农田的生态平衡。另外,稻鱼共生可以增强土壤肥力,实现系统内部废弃物的“资源化”,起到保肥和增肥的作用。分析表明,稻鱼共生系统内磷酸盐含量是水稻单一栽培系统的1.2倍,而氨的含量则是单一种植系统的1.3~6.1倍。另外,系统中的鱼类还可松土,提高土壤通气性,改善土壤环境。

青田县地处浙江省东南部,瓯江中下游,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水充沛。境内山多地少,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青田稻田养鱼历史悠久,早在1200多年前,当地居民就开始稻田养鱼。清光绪时期的《青田县志》中有“田鱼,有红、黑、驳数色,土人在稻田及圩池中养之”的记载。至今青田农民还保留“以稻养鱼,以鱼促稻”的传统经验,并培育了地方特有品种“青田田鱼”,它具有食性广、生长快、抗病强、性情温顺、喜集群等特点,其肉嫩味美,鳞软可食。

千余年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青田稻鱼文化,不仅蕴含丰富的传统农业知识、多样的稻鱼品种和传统农业工具,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节庆文化和饮食文化。村里女儿出嫁,有田鱼(鱼种)作嫁妆的习俗;著名的民间传统艺术表演——鱼灯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鱼干、炒粉干等是享誉海内外的美味佳肴。

农业文化遗产授牌村是方山乡的龙现村,位于青田县城西南部,距县城20公里,背依奇云山,与瑞安市芳庄乡、瓯海区泽雅乡交界,由街路头、龙现两个自然村组成,237户838多人。龙现村四面环山,村中人家房屋多是依山而建,就水而筑。村人就地取材,以石块垒墙,形成特色鲜明的石木结构庭院,至今还保留着20多处古民居,古色古香,富有历史感。

龙现村有农田400多亩,水塘140多个,山清水秀,具有得天独厚的稻田养鱼优势。这个神奇的小山村,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凡是有水之处,如稻田、水渠、水沟、水池、水潭等都在养殖田鱼,有塘就有水,有水则有鱼,田鱼当家禽,整个村庄就是一个田鱼乐园,成为青田县的一道亮丽风景。清朝年间青田诗人徐容丛的《咏田鱼》是稻鱼共生农业生态景观的真实写照:一升麦子掉鱼苗,红黑数来共百条;早稻花时鱼正长,烹鲜最好辣番椒。

联合国粮农组织于2005年6月将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列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成为中国第一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民发发农业网是帮助农户“种的出,养得好,卖的掉”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为农户提供全方位致富保障
民发发农业网是亲民的农业信息网站,助农惠民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12-2022 MinFaFa Electronic Commerce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902477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