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发发 » 资讯 » 三农语录 » 朱演铭:农业投资和城乡统筹改革面临五大挑战

朱演铭:农业投资和城乡统筹改革面临五大挑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发布时间:2013-05-13  浏览次数:602
导读:熙可集团首席执行官朱演铭发表演讲5月11日,2013第二届中国国际农商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为,农业新阶段:赢在产...
熙可集团首席执行官朱演铭发表演讲

5月11日,2013第二届中国国际农商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为,农业新阶段:赢在产业链的价值创造和定价权争夺。

以下是演讲实录全文:

朱演铭:

去年的5月26日,在我们的第一届农商峰会上,我的演讲提出了农业投资和城乡统筹改革过程中持续面临的五大挑战,提出了三农改革的解决方案应该围绕着农业体制的改革,土地制度的改革,和跳出农业看农业的全供应链,跳出农民看农民阶级的消灭和逐渐有序地大规模地减少农民的数量,以及跳出农村看和谐的统筹城乡。我的结论是城乡统筹是破解中国的三农之道。

两会后,中国政府将城乡统筹指导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确定为今后十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引擎。这不是巧合,这是大势所趋。

今天,我想结合我们在重庆实践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熙可生物圈城乡统筹项目,就农业、农商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人才缺失和教育落后的问题,和大家分享一下熙可的体会和感想。

在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进程中,假如中国的农业体制、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的系统性改革,都能象重庆一样,获得实质性的突破,不难预见,接着迎面而来的最大瓶颈将是相关对应人才的大量缺失和中国教育改革的严重落后。

这不是简单的人才缺失。根据中科院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的大学生失业率为17.5%,而农民工的失业率只为3.4%,这是5倍的关系。而且这个3.4%是农民工在转换工作时的状态,并不能算作是真的失业率。同时,大学生的平均月薪是2766元,而农民工是3500元,建筑业的农民工和城市月嫂的月薪甚至过万。我们现在不断地听到"民工荒",大家又没有听说过"大学生荒"的?因此,我这里所指的人才缺失是和市场需求相吻合的、和经济发展相匹配的相关人才的大量缺失!

而现代农业和农商人才的缺失,在这种供需的错位中显得尤其严重,需要我们今天未雨稠缪。

第一,未来中国的务农者决不是我们现在在农村的农民。

未来中国的务农者应该是新一代的一大批具有竞争力的农场主,实干的农业职业工人、农业机械工程师、农学家,懂得制定现代农业和家庭农场市场营运规则的政府官员和农业的协会领袖,他们受过高等教育、懂得学习和应用科技来实现精益农业,管理有效的全供应链营运,从而提高农业的全因子生产效率。

中国的农业大学,是学术性的农学院,他们传授的是农业理论知识,他们培养的是写论文的专家学者,比的是谁的论文更出名,谁的论文写得更多。而不是针对科技引领的现代农业帮助我们培养农场主、和农业职业经理人。这种现状背后的主要原因来自于自1949年以来的农业体制,中国的小农经济还从未出现过现代化的大农业,也就没有现代化大农业对人才的特定需求,理所当然,当今天我们想要搞现代化大农业的时候,我们就发现相关的农商人才和农场营运的人才严重匮乏。

美国和欧洲的农业大学、农商学院,例如加州的UCDavis、CalPoly、荷兰的Wageningen大学,我们今天也有幸请到了UCDavis和Wageningen这两所世界第一的农商、农业大学的院长StevenCurral和校长AaltDijkhuizen为我们作主题演讲,他们的办学的宗旨就是为农业企业服务,长期和企业同生命共呼吸,跌打滚爬,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美国的大豆和玉米其平均亩产是中国的一倍,蓝莓种植的亩产是中国的3倍,平均每头奶牛的年产奶量是中国的4倍,而且相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都是安全放心的食品。

有人说,现在中国有钱了,而且流动性过剩,我们可以去购买和雇佣欧美先进的农业科技和人才,但我们有送出去学习的合格学生吗?有让那些国际先进的农业科技在中国落地的人才吗?中国可以去购买知识,但却没有学习和应用这些知识的合格学生和实践者。

现代农业是科技引领的规模农业,而科技需要所有相应的人才,人才是教育...

第二,我同意,新型城镇化不是房地产,是人的城镇化,是农民的城镇化。

这固然不错,但农民的城镇化首先要解决的是农民进城后的就业,而驱动就业机会的动力决不是我们现在在农村的农民,农民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需要获得就业的人,而不是创造就业机会的的人,至少初始的就业需求不会来自于农民。

农民本来就是一个贬义词,它是中国历史的产物,是中国封建社会与地主对立而共生的群体。这场轰轰烈烈的新型城镇化改革,其根本就是要加速有序地消灭落后的农民阶级,解放农民。这样,中国食品安全的隐患同时才会迎刃而解,食品供应的危机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不可持续才会得到改善。

那创造就业的动力到底在哪里?这是一个产业定位的问题。

现代农业本身尚需时日,而且所需的将是极少量的高智劳动力。而工业发展已经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劳动密集型的中国制造业也已经趋于饱和,加上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涨和环境污染的恶化,工业显然不适合成为新型城镇化的产业支柱。

那最好的产业应该是什么?我看是服务业!服务业是教育、医疗、金融、是文化、旅游和娱乐,而这些都需要大批相应的人才,人才是教育...

第三,我同意,新型城镇化是人的现代化,是农民的现代化。各行各业的就业都有上岗证,为什么农业没有?

大家听说过农业上岗证吗?在中国,谁都可以搞农业,因为农业被认为只是在地里撒几颗种子,种几棵树,养几只鸡和猪,浇浇水,喂喂食就是农业了。

我们的农民兄弟们,如果知道砷的残留物、三聚氰胺、农残、重金属等污染是有害生命的,是慢性谋杀,我相信有一半的农民就不会蓄意而为了。道德是在知识和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农民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导致知识的缺失,和道德的败坏。但因为农民又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从而获得社会的同情,不受谴责。

从田间到餐桌的农商全产业链,涉及生产组织种植养殖包装加工批发零售物流配送烹饪餐饮;新型城镇化中的服务业,涉及教育医疗、银行金融、体育文化、旅游娱乐;这些领域无不提供规模巨大的就业机会。

但怎么实现农民的现代化?怎么让农民适应新型城镇化中各种不同的用工需求实现农民的顺利转业呢?如果农村的职业教育可以实现农民的现代化,那谁又是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职业培训和教育的先行者呢?广泛的、规模化的职业教育本身需要大量的教育人才,人才仍然需要教育的先行...

以上3个观点,都是在城乡统筹和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熙可对人才缺失这个瓶颈的预见和体会,这需要一整套系统性的产业结构的调整、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国家政策的扶持。

首先,我们应该打破服务业的垄断。为服务业松绑,提供政策支持,为农村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打破教育、医疗和金融业的垄断。今天的中国已经有两亿多的中产阶级,具备服务业庞大的消费需求,但这些需求至少有一半因为服务业的垄断而无法获得充分的满足。

每年的暑期结束,从上海浦东机场飞往美国的波音747飞机上,有一半的乘客是我们的出国留学生。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把国际高端的教育品牌引到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中去,将我们具大的教育和培训市场留在国内,创造服务业初始的需求呢?

我们每年流入国外的高端医疗消费、高端金融理财服务消费、奢侈品购物的需求不计其数。我们为什么不可以为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开一条口子,将这一日渐成熟的市场需求留在中国,提供新型城镇化服务业需求的规模呢?

只要在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中打破服务业的垄断,剩下的的一切服务业繁荣所需的初始需求和规模都可以留给市场,这将创造出一片我们曾经拥有的万马奔腾、和欣欣向荣的景象。

其次,教育体制的改革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得到突破:

第一是把农商学院、农业大学和农业职业教育学院建到农村去。把农民在转型中所需的转业培训带到农村去,和实践相结合,不断地培养现代农业的实用人才,培养愿意留在耕地上的现代农商人才和农业职业工人。

第二是将职业教育纳入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大力发展农业、农艺和农商的职业培训,提倡“从实践中学习”,打破职业培训低人一等的传统观念,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三农改革培养真正的实用人才。同时,为新的务农者设置上岗条件,颁发"良好农业操作规范"和类似食品安全的上岗证。

第三是引进世界顶级的农商、农业大学和培训机构。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的农商、农业的高等教育体系,借鉴美国,欧洲,以色列成功的现代农业的发展经验,帮助我们从理论型和灌输型的教育中跳出来,尽快为启发型的和实践型的教育模式的转型做好准备,从而去破解中国农业农商人才严重缺损的瓶颈!

最后,国家的政策和财政最应该扶持的应该是农业和农商的教育事业。

中央的一号文件历年来都把三农的改革排在国事的第一位,财政的扶持每年都象胡椒粉一样撒向我们的小农经济,这种不可持续的输血机制不仅没有解决我们的三农困境,发而使农民在低效的耕地和落后的农业体制中受到长期的束缚。

1862年,美国国会通过Morrill法案,自那以后132年中的一系列相关法案,不断推行高等教育的"赠地大学",至今已有106所赠地大学在美国各地相继成立。而这106所"赠地大学"的第一学科就是"实用农业"。今天美国的农业如此发达,跟这些"赠地大学"帮助美国创造的市场化的造血机制息息相关。中国有中国的国情,我们无须照搬美国的农业模式和农商教育模式,但美国成功的经验是否值得我们借鉴呢?

三农教育是提高农业全因子生产率的关键!国家应该出台一系列的扶持政策,鼓励农学院、农商学院和农业大学建到四化同步的新农村中去,让教授和大学生贴近农业,贴近农商企业、家庭农庄,实现教育的市场化机制,帮助农商企业和家庭农庄增加他们的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竞争力,帮助他们更好地满足市场中一系列巨大的未被满足的市场需求,同时,为中国农业和农商市场化和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永动的造血机制。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民发发农业网是帮助农户“种的出,养得好,卖的掉”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为农户提供全方位致富保障
民发发农业网是亲民的农业信息网站,助农惠民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12-2025 MinFaFa Electronic Commerce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902477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