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幸福院,温暖了多少老年人的心。
在这里,老年人可聚在一起聊天、看电视,享受助餐、助医、助浴等养老服务。
发展农村养老,事关亿万农村老年人的幸福生活。相较于城镇,农村养老服务设施机构相对落后,农村老龄化形势更严峻,养老服务供需矛盾更突出、短板更突显。
为了补齐农村养老短板,安徽省去年制定出台了农村养老服务“1+2”文件,明确了发展农村养老服务的工作思路。以农村幸福院建设为抓手,按下农村养老服务升级“快进键”。
按照“有固定场所、有服务设备、有服务内容、有服务队伍、有管理制度、有资金保障”的标准,安徽省各地试点建设农村幸福院,计划2024年至2025年试点建设1500个农村幸福院。截至今年6月底,已建成1092个。
优化养老服务网络、共享养老服务、探索互助养老……安徽省积极探索建设老年人的幸福大院,让农村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优化提升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功能
在望江县凉泉乡河南村幸福大院,常年卧床的张艾荣老人再也不觉得孤单了。“现在不仅有人陪说话,连被套都有人帮忙套。”
幸福大院已有40位老人入住。“42平的一室一厅一厨一卫,月租金才100元,低保老人还能免。”村党总支书记金国良介绍。这座由“政府投入一点、集体出资一点、个人承担一点、慈善捐助一点”共同建成的幸福院,不仅解决了老人的居住难题,配套的村卫生室、老年食堂更让看病、吃饭不再犯愁。
2024年,望江县入选全国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试点。通过整合现有养老服务资源,逐步构建起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运转高效的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全县现有15所养老机构、97个村级居家养老服务站点以及61个老年食堂(助餐点)。
“特别在乡镇层面,将10个乡镇中心敬老院提升改造成4个乡镇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重点收住区域内失能、特困人员,更好发挥兜底保障等功能。”望江县民政局局长程启楼介绍。
织密养老服务网,托起幸福“夕阳红”。
位于大别山腹地的金寨县,按照“县级定标统筹、乡镇枢纽转化、村级末端触达”的思路,分级推进养老服务网络建设。通过成立县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完成乡镇敬老院升级达标转型、大力推进农村幸福院建设,持续优化县域农村养老服务功能。
今年,安徽省重点优化提升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功能,通过县级平台、乡镇(街道)中心、村(社区)服务设施站点接续努力,在县域范围内推动各级养老服务设施上下贯通、衔接互动、连点成网。
在家门口共享便捷养老服务
走进长丰县陶楼镇陶西社区农村幸福院,只见院内绿树成荫,环境整洁宜人,老人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幸福院内,不仅有助餐食堂,还设有居家养老服务站、家庭生活指导室、活动室、健身室、教育放映室,周边配套建设社区卫生室、超市等便民场所,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娱乐、健身等服务。
“以前我们老年人也没什么地方可去,最多在树荫底下下棋。幸福院改造后,我们每天都能来这里聚聚,日子过得越来越有滋味了。”老人们纷纷称赞,这里就是他们的第二个家。
陶西社区农村幸福院的蝶变,是合肥市盘活农村闲置资源、织密养老服务网络的一个生动缩影。
根据《合肥市农村幸福院建设行动方案》安排,到2025年底,全市试点建设农村幸福院100个左右。到2027年底,农村幸福院服务覆盖面进一步提升、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
在皖北,砀山县程庄镇将闲置的龙泉寺村魏庄小学巧妙转化为老年人幸福的港湾。其中,日间照料区设置休息床位与基础护理设施,满足临时托养需求。村医定时为老年人测量血压、心率,密切关注老年人健康状态并建立健康档案。定期举办的文化娱乐活动和健康知识讲座,更是让老人们感受到关怀与温暖。
家门口的幸福院,让农村老年人不出村、不离乡就能便捷享受专业养老服务,安享幸福晚年。
探索邻里互助新型养老模式
“多亏了她,不然我真不知道会怎样。”芜湖湾沚区沙墩村82岁的谢华庆老人紧握着俞雪莉的手,眼角泛起泪光。今年6月,独居的谢大爷突发高烧,是“共享女儿”俞雪莉及时发现并联系村医,才让老人转危为安。
通过引入芜湖市湾沚区星河社会工作发展中心,沙墩村在养老服务领域不断创新。聚焦独居老人与留守妇女两大群体,沙墩村幸福院推出“共享女儿”,以“一中一老”帮扶模式,填补独居老人家庭照料空白。
如今,在沙墩村,“有事找共享女儿”已成为老人口中的温暖口号。这份守望,串联起一个个家庭,也温暖了整个村庄。
互助养老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模式,通过邻里互助、亲友相助、志愿服务等方式,为解决农村养老困境提供了新思路。
在定远县能仁乡能仁社区,78岁的村民李忠田时不时就去村里互助式养老服务站点李长东家。在那里,老人们聚在一起打打牌、唠唠嗑,日子过得安逸充实。自从被选为服务站点,李长东家也热闹了许多。
利用农村熟人社会特点,定远县积极探索发展一条“小投入、易操作、可持续”的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在具体实践中,乡镇党委组织党员干部投身互助养老工作,设立总站统筹指导各分站点;互助站点设立在条件适宜老年人家中,由签约老人负责日常管理。村级党组织通过按时开放站点、签约健康档案、安排兼职服务人员等措施,保障互助养老服务有效开展。
“目前,我县已在能仁乡、界牌集镇探索建设了农村互助式养老示范点。从运行情况来看,不仅有效解决部分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也有利于农村其他工作的有效开展。”定远县民政局养老股股长朱正明表示。
从“共享女儿”的温情陪伴,到互助站点的日常守望,安徽农村幸福院正在探索一条充满乡土气息的养老新路。这些扎根乡村的幸福院,不仅是养老服务的载体,更成为传承邻里温情、凝聚乡村善意的纽带,让千万农村老人在熟悉的乡音与守望中,安享幸福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