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河北衡水构建新型现代经营体系,挖掘农业“富矿”。
高洪涛今年60岁,贾吕村人,自从家里的13亩地全部流转给津龙公司以后,他就成了津龙公司职工。同村的李振华家的16亩地也全部流转给了津龙公司。他给记者算了一笔收入帐:“小麦打一千斤、玉米打一千斤,最好了落个千数块钱,还得说农民的工全都不打数。现在公司一亩地就是一千块钱,旱涝保丰收,国家所有的补贴全都给户家。咱这村里50多岁、60来岁的全都在这打工,一个月就1500,一年最少挣15000块钱。”
双份收入提高了农民将土地流转给公司、合作社的积极性。目前,衡水市土地流转面积已占家庭承包面积的近30%,位居河北省首位。不少民间资本也看好规模农业的发展前景。目前,衡水已重点培育出一批“农业公司+农民合作社+农产品基地”的产加销一体化综合体,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构建出“大农业”体系。衡水市农工委常务副主任王志刚表示:衡水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经验证明,“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装备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大有可为:“我们将用现代发展的理念引领农业,在资金、人才引进等方面做好服务,把农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