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壮才能让农民“造血”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开展产业扶贫,引导贫困农户“在学中干,在干中学”,让他们通过能力的提高实现脱贫致富
“桥修了,路修了,老百姓仍没有找到脱贫的路。我们不能再走这样的扶贫老路,当前扶贫更要偏重扶产业,要让农民永久脱贫。”作为人口较多的国家级贫困县,利辛县委书记梁栋对于扶贫工作认识很明确,就是要加强农民自身“造血”功能。
利辛县刘家集乡大管村以前是一片低洼田地,百姓种粮靠天收。这个村通过扶贫资金等项目的整合后,土地变得平整,路网沟渠等基础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如今,这里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万亩果蔬基地。
正在田间地头忙碌的安徽双飞种植合作社理事长江叶林介绍说,3年前他返乡创业,流转了800亩土地搞蔬菜大棚。合作社带动80个村民入社,去年全社纯收入200万元。这两年光道路、大棚等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接受近80万元的扶贫资金的资助。
利辛县扶贫办主任陈华介绍说:“这个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受惠于扶贫资金的资助,合作社也增强了帮助贫困户致富的能力。”在产业扶贫的政策支持下,越来越多的农民自主创业成为当地的致富能手,也成为带领周边贫困户脱贫的能人。
帮扶产业具有无穷的“放大镜”功能。岳西县来榜镇农民杨振林两年前还是一个贫困户。“多亏龙头企业帮扶,我才能迅速脱贫,还买了房和车。”原来,他是在当地龙头企业名山公司的带动下发展黑毛猪养殖发家致富。“我们采取的是‘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公司提供猪苗、饲料、技术,农户领回猪苗养殖6个月后,再送到公司出售。”名山公司副总经理储诚才介绍,黑猪肉在合肥超市卖价是每斤70~80元,是普通猪肉价格的近10倍。
杨振林作为当地贫困户免费领回了2头黑猪仔,6个月后,他把养大的黑毛猪交给名山公司,得到了4000元工钱。尝到甜头的他随后又领养10余头猪,目前总共领养300多头猪。杨振林说,看到他这个贫困户竟然成了“暴发户”,好多乡亲都主动去找公司要求加入。
据悉,安徽省近年来大力推进产业扶贫,特别是推进扶贫贴息贷款制度改革,全面放开承贷金融机构,增加财政贴息投入量,重点扶持各级扶贫龙头企业。2012年安排财政贴息资金2643万元,扶持各类企业276家。2013年借鉴金寨开展金融扶贫的成功案例,进一步加强与省农行、进出口银行合作,不断创新金融扶贫工作,安排扶贫项目贷款贴息2950万元,撬动扶贫贷款额度达30多亿元,支持贫困地区企业做大做强。2011年以来,共安排小额到户贴息资金4500万元支持贫困户发展农业生产,安排75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43个重点县(市、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