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发发 » 资讯 » 三农要闻 » 贵州扶贫实施“精确滴灌” 确保户户摘下贫困帽

贵州扶贫实施“精确滴灌” 确保户户摘下贫困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发布时间:2014-09-22  来源:人民日报  浏览次数:412

今年初,贵州省共选派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和大学毕业生、农村知识青年5.5万多人,组建成1.1万多个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实现了全省贫困村全覆盖。

聊起驻村干部,毕节市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村民吴天华说,“他们来我们家,连种什么养什么、种好多养好多、怎么养怎么种都整得一清二楚。”

在毕节市委副书记胡吉宏看来,那种“漫灌式”“垒大户”“路边花”式的扶贫方式,难免“漏人漏项”,精准度不高;过去由于管理机制、考核激励导向等原因,一些部门和干部潜意识里认为扶贫工作很难出“成绩”,存在“只喊喊、不到村”,“只转转、不用心”,“只谈谈、不落实”等应付差事现象。

胡吉宏说,现在扶贫步入精准化轨道,就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光靠帮扶干部的责任心和对农民的感情去干事,还需要具体、管用的流程和办法。为此,毕节市提出驻村工作“十子”机制,率先在海雀村试点。

“所谓‘十子’机制,就是瞄靶子,建识别机制;梳辫子,建分类机制;结对子,建驻村机制;理路子,建规划机制;想法子,建帮扶机制;找票子,建配置机制;甩膀子,建动力机制;强班子,建引领机制;凑份子,建联动机制;造册子,建管理机制。”驻村干部陈毕松解释道。

怎么扶贫

产业扶持到村到户,改进扶贫项目实施方式,重点在产业链扶贫上加快突破

结对帮扶干部到村到户、产业扶持到村到户、教育培训到村到户、农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户、扶贫生态移民到村到户、基础设施到村到户。“六个到村到户”,是贵州实施精准扶贫的有力抓手。

在麻江县扶贫办主任陆志银看来,减贫脱贫,关键还在产业。要重点在产业链扶贫上加快突破。宣威镇翁保村以苗族居多,是麻江县75个贫困村之一。多年来县里也曾号召过村民种烤烟,搞养殖,可成效不明显,总体积极性不高。

2010年,县里经过调研,根据群众意愿,扶持当地发展蓝莓种植。“给苗给化肥还帮助开垦土地,我就是撒一把力气。”村民杨启勋说,当地外出务工的人多,很多土地都闲置下来。他租了10亩地,种起了蓝莓。蓝莓3年挂果,“2013年赚了6万多元,加上搞养殖,挣上10万元没问题。”杨启勋笑着说,“是纯利噢。”

一人致富还不行,为实现产业扶持到村到户的目标,县里鼓励杨启勋带头成立合作社,让周围的村民用土地入股的形式参与到其中,带动百姓集体致富。“这个产业好,让我们的腰包越来越鼓。”村民杨富强谈起村子发展的蓝莓产业,赞不绝口。目前,全村种植蓝莓3200亩,建立蓝莓合作社4个。

实践证明,一个好的产业发展思路和规划,对于扶贫工作的推进极为重要。纳雍县、黔西县等各县区均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和“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要求,对产业进行精准规划,并将实施举措具体细化到每家每户。

产业扶贫是关键,教育培训是根本。赫章县扶贫办主任赵云中说:“一个大人接受技能培训,就有希望实现‘培训一人、转移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一个孩子能够成才,这个家庭就拔掉‘穷根’了。”以赫章县为例,今年计划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9.15万人(次);帮扶2040名二本以上和职业技术学校贫困生。

从“大水漫灌”到“精确滴灌”,帮扶到户,措施到人,帮助每一个贫困户“斩断穷根”,贵州正努力走出一条可持续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民发发农业网是帮助农户“种的出,养得好,卖的掉”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为农户提供全方位致富保障
民发发农业网是亲民的农业信息网站,助农惠民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12-2022 MinFaFa Electronic Commerce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902477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