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改变了结构,赋能于“细胞”,转变着“基因”
主持人:为什么说电子商务能够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又是如何推动转型的呢?
嘉宾:涉农电子商务助力农村经济社会转型的作用,可归结为改变了结构,赋能于“细胞”,转变着“基因”。
改变了结构:电子商务助推农村经济社会转型的作用,不仅限于农村经济社会活动的表层,而且改变了农村的深层结构。自农村改革实行分田到户、家庭联产承包制以来,在农户分散的小生产如何对接大市场的关键问题上,一直存在着结构性缺陷。农户要么直接对接市场,要么在“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公司+农户”结构下,通过中介公司去对接市场。这两种方式都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的缺陷,农户因信息劣势带来其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弱势是明显的事实。在实践中,“公司+农户”其实并没有真正解决农户对接市场的问题。一些公司利用自身的市场优势地位,牵着农户鼻子走,与农户争利。现在,“网络”这个要素的介入,打破了“公司+农户”信息不对称的结构,为农户了解市场信息,把握市场变化,克服信息弱势地位,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和现实的手段。农户借助网络,既可以不通过传统中介公司直接对接大市场,也可以因掌握更多的信息,在与中介公司打交道时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这当然有利于纠正原来的结构性缺陷。
赋能于“细胞”:电子商务对农村网商来说,已不再是一个外生的因素,不再是政府或IT公司推送给他们的可有可无的东西,相反已经成为他们根据自己的内在需求主动选择的劳动方式和生活依靠。电子商务给农民带来的不仅仅是交易半径和交易规模上的量变,更是对接市场时在订单权和定价权上的质变。电子商务让越来越多的草根农村网商可以足不出户地与远端的生意伙伴交易,平等地讨价还价,形成订单,从而享受到另一种全新的交易自由。电子商务为农村网商这种农村经济社会“细胞”的赋能,正在改变着农户对接大市场时原有的那种不合理的权利对比格局。这种赋能的规模和程度,正随着农村网商的快速发展与日俱增。
转变着“基因”:电子商务让农村网商以及他们身边越来越多的乡亲们,看到了网络带来的崭新天地和发展机会,收获到其祖辈从未有过的、由信息化带来的全新感悟。他们坚信,即使市场发生变化,只要掌握了电子商务的能力,就可以灵活应对市场的风云变幻。他们的感悟和自信,代表着信息时代中国农民新的市场观、资源观、价值观和发展观。在中国“三农”发展中,电子商务给人带来发展理念和素质的改变,堪称是农村经济社会的“转基因工程”,这对中国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所起到的作用将是长久而深刻的。
具体来说,农村人口中越来越多的电子商务参与者以此改变了社会身份,从农民变身为网商、工人、客服、服务商、经纪人;促进了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农民就近就业,吸收包括城镇居民、大学生在内的外地人到农村来为网商打工,为农村城镇化道路提供了新的启示;由于农村电子商务推动农民工返乡,明显改善了他们的家庭生活质量,让农村“空巢”带来的社会问题迎刃而解,令农村面貌重新焕发出生机;激发了农民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向善、向上的积极性,也能把老人、文化水平不高的农妇、残疾人包容进来,提升了农民的幸福感,推动农村网商更多地关心和参与地方公共事务管理和发展决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