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发发 » 资讯 » 三农要闻 » 涉农电子商务如何助推农村经济社会转型

涉农电子商务如何助推农村经济社会转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发布时间:2014-11-13  浏览次数:357

涉农电商快速发展需各类主体长期努力,共同推进

主持人:涉农电商还面临一些其他的问题,如农产品的非标性,冷链、资金、物流、人才的缺乏、信任难题等,该怎样解决?

嘉宾:这些现实的制约并非无解,有些是可以一边做起来一边去发展解决的,有些很难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过程。农产品与工业品不一样,个体差异很大,比如每一串葡萄都不一样,但这不等于不能做电商。全冷链成本很高,市场会有创新,比如不少网商用矿泉水瓶子装上冰水来降温保鲜。困难是创新的温床,现实中有很多好的探索,不着急,慢慢来,这里面潜力很大。有些农民自己做网店,闯出了路子。而政府、服务商助力,跳出电商来解决电商,路要更宽一些。比如,农业部正在开展信息进村入户的试点,通过这种方式把当地分散的买卖、服务需求聚合在一起,就能让没有经济性的事变成有经济性的事。通过这种方式为电商奠定基础,开始可能是非农产品电商,没关系,有了物流、服务等条件再发展农产品电商也行。

主持人:为了使涉农电商更快更好发展,您有什么政策建议?

嘉宾:除了加快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如道路交通的建设外,要特别重视物流配送、商流组织“软”的方面,积极探索通过有效的商务模式、组织模式创新和信息化手段,克服农民需求分散性带来的困难;大力发展农村草根物流,要高度重视近年我国城乡数字鸿沟有所拉大的现象,将农村信息化放在更迫切、更优先的地位。

整合相关资源,有效推进涉农电子商务。鼓励更多的社会主体进入农村电子商务领域,探索和创新政府与市场主体间合力推进农村电子商务的体制机制。将政府平台的支撑服务与电子商务交易相嵌合。要将政府主导已建成的农村电子商务的体系,与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内在需求对接起来,与市场化平台企业开展业务合作、股权合作甚至兼并重组,以市场规律实现资源配置合理化;要纠正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较低难以从事电子商务的偏见,鼓励广大农民利用市场化平台开展电子商务经营;充分肯定和进一步发挥市场化电子商务平台的作用,鼓励和帮助他们进一步拓展农村市场,提升服务质量。

加快强农、惠农、富农的电子商务政策体系,营造和改善涉农电子商务环境。政府应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进行政策宣传,让广大农民知晓、理解和利用好已有的政策;要将鼓励涉农电子商务,纳入扶持农民返乡创业、大学生自主创业、乡镇下岗职工再就业、农村信贷、小微企业、农村扶贫等政策中来,破除政策落实中的人为障碍;要在涉农电子商务产业生态的发展、用地、融资、人才、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继续探索新的扶持政策。现阶段,推动涉农电子商务的发展,一定要不拘一格,顺势而为。

改进农村电子商务的绩效考核体系,激发农民电子商务能量。经验表明,农村经济社会转型真正成功的经验大多发自于草根,建议国家涉农主管部门切实加强基层农村电子商务调研,以及时发现、总结和推广基层创新经验。高度重视农村电子商务“领头羊”的示范作用,重点鼓励有上网经验的返乡大学生、务工人员和大学生村官等带头开展电子商务,鼓励引导各类电子商务专业人士到农村开展创业培训,鼓励成功的先行者现身说法,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和农村“熟人社会”有利知识扩散的机制,广泛撒播电子商务的“神火”,促进涉农电子商务尽快星火燎原。

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组织“细胞”和“基因”的转变。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根本上是作为农村经济社会最基本组织细胞的农户和农民的转型。要引导农户和农民提高自身的组织化水平和程度,提高他们及其组织的信息化意识、能力、水平和程度。建议政府主管部门以农村专业合作社、农村服务网点及机构、各类村民组织等为重点,以提高农户与农民的组织化率和信息化率为基础,纳入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规划和工作部署,发挥农村电子商务推动农户和农民积极转变的作用。组织部门高度重视遴选、培育和使用农村已经、今后还会更多涌现的既有信息能力、又熟知农村经济社会规律的优秀人才,发挥农村网商这一新兴全体发展和改革需求动力足、见多识广、能力更强的特点,为他们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决策和公共事务管理,助力农村经济社会转型,创造更好的制度化条件。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民发发农业网是帮助农户“种的出,养得好,卖的掉”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为农户提供全方位致富保障
民发发农业网是亲民的农业信息网站,助农惠民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12-2025 MinFaFa Electronic Commerce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902477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