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肥用于农业不是做简单加法
并非完全有机
增施有机肥,被认为是消解化肥环境风险、减少肥料资源消耗的重要途径。在农业发达国家,有机肥用量要占肥料总消费量的近一半,与之相比,中国有机肥使用量异乎寻常地少。但在农业上,使用有机肥并非是做简单的加法,因为有机肥不完全有机。
中国农业大学专家曾在2009年分析了全国118个商品有机肥样品,并比照中国标准和欧盟标准测定了重金属超标情况。结果发现,按照中国标准,镉超标为3.39%,铬为4.42%,砷为13.56%;按照欧盟标准,砷超标最严重,超标率为33.90%,另外铜、锌、镉、铬超标率分别为22.03%、18.64%、11.02%、8.47%。
在专业化养殖场,使用畜禽粪便制取的有机肥则存在较为突出的激素问题。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专家张树清分析了55个规模化养殖场的肥料样品,在32个猪粪样中,土霉素、四环素、金霉素含量分别为9.09mg/kg、5.22mg/kg、3.57mg/kg。23个鸡粪样中,土霉素、四环素、金霉素含量分别为5.97mg/kg、0.63mg/kg、0.39mg/kg。
此外,畜禽粪便制得的有机肥还存有病虫害和土壤酸化问题。大部分以畜禽粪便为主的有机肥发酵之后呈酸性,会加重土壤酸化。从畜禽粪肥中,我们还能检出芽胞杆菌属、大肠杆菌及10多个属的真菌与一些寄生虫等。
而对于工业废弃物做成的有机肥,盐分过高同样是一个不小的问题,在有些产品中,其中的钠离子含量高达4%以上。如何让有机肥更安全、更绿色、更有机,是对生产企业的技术水平和责任意识的一次考验。
水溶肥盲目模仿和工艺落后突出
并非产业正途
从去年起,水溶肥市场大热,成为肥料行业的一道景观。水溶肥契合了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需求,也适应了肥料升级换代的大趋势,正在迎来发展的拐点。需要冷静思考的是,在这个新兴领域,我们究竟拥有多少原创性的核心技术?
盲目模仿和工艺落后是这个产业的突出软肋,大部分企业是根据进口肥的配方进行模仿,极少考虑当地作物养分需求。大部分企业工艺落后,产品简单混配,易潮解或板结,染色不均,杂质高,水溶性差,严重制约了水溶肥料的销售。
而且,在被扭曲的市场竞争机制下,一些企业不是在技术革新上动脑筋,而是走起了旁门左道。诸如为了迎合和误导农民,大量使用激素类物质,这样用了后,前期效果明显,但后劲不足。在原料选择上,依据不是养分配比情况,而是根据价格选择原材料种类,导致有效养分浓度低,总养分浓度上不去。更有甚者,一些企业玩起了造假把戏,以硫酸镁、硫酸锌等低价肥料添加激素后冒充水溶肥,或者以硫酸镁、硫酸锌等低价肥料替代一部分高价生产原料来牟取高额利润。
所以,实践中只有契合了农业发展新形势,适应产业升级需要,真正服务于“三农”及行业健康发展的新型肥料,才能在创新之路上赢取更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