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包头市主要蔬菜生产基地滨河新区万水泉镇蔬菜丰产,但由于供大于求而造成了大量蔬菜烂在了地头。今年,吸取了去年“丰产滞销”的教训,该地的菜农带着“逆向思维”,再次大面积地种起了圆菜、西葫芦等蔬菜。到了收获的季节,菜农们却发现,这一次他们又“押错了宝”。没想到,价格调控市场的杠杆作用,今年仍没能发挥,种种原因导致菜贱伤农的情况再次发生。什么原因造成了丰产不丰收,甚至丰产倒贴钱的怪象?对此,记者进行了调查。
万水泉镇第八农业分公司院内,滞销的西葫芦和白萝卜堆了一地
辛勤劳作的菜农
种菜再次赔了本
7月16日,包头市滨河新区万水泉镇画匠营村菜农王守卫收拾干净自家的6亩菜地,准备种植秋白菜。两天前,头茬圆菜刚刚以1毛4的价格卖完。王守卫辛苦几个月,非但没挣到钱,反而每亩地赔了五六百元。一亩地的产量是8000~10000斤,种子、化肥等投入在2000元左右,而卖出的菜连成本都捞不回来,这让王守卫挺郁闷。
去年,圆菜的收购价格更低。王守卫和村里的不少菜农都觉得去年菜卖不出去,大家都贱卖赔了钱,今年再种圆菜的人肯定少了,没想到菜贱伤农的一幕今年又上演了。“一茬圆菜到了收割的时候,得在六七天之内卖出去,否则开了花就没法卖了,所以,即使赔钱我们也得赶紧将蔬菜卖出去。有的菜农,甚至以更低的价格将菜卖给了附近的养鸡场。如果过了这几天的出售期,地里的圆菜就只能铲倒扔掉了。”王守卫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