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发发 » 资讯 » 三农要闻 » 丰产之年的麦市隐忧

丰产之年的麦市隐忧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发布时间:2014-06-25  来源:中华粮网  浏览次数:499

北京一位经营小麦进口业务的人士告诉记者,现在国际小麦价格低于国内,理论上讲可以多进口一些高品质小麦来满足国内需求,但从实际操作来分析,大量进口小麦的可行性并不强。一是进口小麦需要配额,很多贸易商和制粉企业可能拿不到足够的配额。二是进口小麦到港价虽然偏低,但加上各种费用,运至内地的成本并不低,在一些地区甚至还高于国产优质小麦价格。因此,他认为,国内优质小麦供应趋紧的态势短期内不会改变。

在部分种粮农民看来,小麦市场出现优质优价的现象并不奇怪。种优质小麦时没有额外补贴,田间管理难度又大,出售优质小麦时又找不到相关渠道,加之优质小麦还不能用小型加工设备加工,农民肯定不愿种。种植面积下滑、产量减少后就“物以稀为贵”了。

目前,国产优质小麦价格高于普通小麦300元/吨左右,已达到历史较高水平。

强麦期货应为麦市树立质量标杆

强麦期货对国内小麦种植结构调整的引导作用不容忽视,有利于实现小麦的优质优价。除此之外,强麦期货还应为小麦市场树立起品质标杆。

目前,国内小麦生产与市场需求等很多环节存在脱节现象。业内人士认为,在政府主导托市收购的背景下,农民种植小麦仅考虑产量的高低,却忽视质量的优劣;农业部门更多的精力放在推广自己培育的小麦种子上;粮食储备库为了获取更多的代购代储费用,一门心思只管收购。市场真正需要什么样的小麦则无人过问,新麦市场价格分化严重也就在所难免了。

2003年3月28日,优质强筋小麦期货合约在郑商所挂牌上市,由于交割标准符合国内小麦市场发展需求,且略高于国家标准,强麦期货交易十分活跃。当时有关专家认为,优质强筋小麦期货合约的推出,对国产优质小麦实现优质优价,促进种植结构调整有着重要意义。

随着市场对强麦期货交割标准的日益熟悉,以及广大用粮企业对强麦交割标的物的认同,各小麦产区围绕强麦期货交割标准组织优质小麦种植、田间管理、收购、销售,形成了系统的生产模式,如河南的“延津模式”、江苏的“白马湖模式”等。这种有组织的统一供种、统一播种、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获、统一销售的生产模式,不仅提高了小麦的质量,而且为我国农业的规模化生产、提高种植效益进行了有益探索,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后的农业生产新模式的形成积累了经验。

与此同时,种植优质小麦的农民在龙头企业或粮食经纪人的组织下,通过期货市场的价格信息对每年的小麦销售时间、价格等均能做到心中有数,避免了盲目种植和销售。部分粮食流通商和制粉企业根据期货市场了解小麦市场发展趋势和需求发展方向,他们高价收购优质小麦,让广大种粮农民尝到了种植优质品种的甜头。

不过,近几年强麦期货交割标准调低以后,对小麦种植等的引导作用有所下降,期货交割标准的标杆作用也减弱了。“以往只要有强麦仓单,制粉企业基本不用检验就来协商采购。如今向制粉企业推销仓单,需要先送样品,制粉企业检验合格后再来看‘大货’,能不能谈成还要看‘大货’最终的检验结果,以及出售价格是不是合适。”河北衡水优质小麦贸易商张江告诉记者,很多制粉企业现在对采购强麦仓单不太感兴趣,目前交割的部分强麦仓单质量高于普通小麦,却低于优质小麦,企业无法使用。

我国是小麦生产和消费大国,但目前国内小麦生产的品种结构,已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市场一直处于普通低质小麦供应过剩、库存积压、价格下跌,而优质小麦供应不足、长期依赖进口的状态。市场人士认为,在政府大力提倡发展现代化农业,资本市场加大支持农业发展力度之际,期货市场无疑应担起引导和促进我国小麦产业发展的重任,在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优质小麦质量标准和定价机制、引导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和信息等方面的功能应更大程度地发挥出来。

强麦期货交割标准一度是我国小麦市场的品质标杆。如今,国内期货市场正在不断发展壮大,强麦期货再次为国内小麦行业提供一个种植、收购、需求的标准,搭起让小麦产业各环节沟通的平台,是完全有可能的。

市场期待期货市场可以通过价格涨跌等信号,让国内小麦种植从“闭门造车”的困境中走出来。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民发发农业网是帮助农户“种的出,养得好,卖的掉”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为农户提供全方位致富保障
民发发农业网是亲民的农业信息网站,助农惠民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12-2025 MinFaFa Electronic Commerce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902477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