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小传
汪向东,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商务部电子商务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互联网协会委员、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信息化理论政策研究。
编者按
电子商务正成为国民经济的一大创新推动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当电子商务的“基因”,进入中国古老乡村的“肌体”,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本期对话栏目对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汪向东进行了专访,以期展示涉农电商从理论到现实的整体图景:涉农电商不仅仅是在农村空间范围和消费市场的扩展,更重要的是,打破了信息不对称,为农户参与市场提供了新的可能和实现手段;越来越多的草根农村网商足不出户就与远端的生意伙伴交易,形成订单,享受到另一种全新的交易自由;代表着信息时代中国农民新的市场观、资源观、价值观和发展观。
主持人:本报记者崔丽
嘉宾: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汪向东
涉农电子商务爆发式增长的多重驱动力
主持人:原来,农业与电子商务离的最远,农村与网购离的最远,农民与网店离得也最远,如今,这些都是过去式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人员流动的带动,农村、农业和农民正在成为电子商务的新大陆,您如何看待这种变化?
嘉宾:长期以来,我国涉农电子商务整体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并不突出。据农业部的数据,至“十一五”末,我国涉农网站达31000多家,但大多生存状况不佳,政府、民间进行了多种方式的探索。近年,涉农电子商务终于有了突破!阿里研究院10月13日发布《农村电子商务消费报告(2014)》显示,中国农村电商消费市场近年来持续扩大,预计全国农村网购市场规模2014年将达到1800亿元人民币。以淘宝网购数据为例,其农村消费占比已从2012年第二季度的7.11%提升到了2014年第一季度的9.11%。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高红冰表示,虽然这一占比依然较低,但呈现出平稳上涨趋势,而随着农村网民及互联网普及率的稳步提升,农村电商消费市场潜力大,预计2016年时市场总量或将突破4600亿元。
在农村电商总量不断壮大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地方不断涌现出各有特色的电子商务模式,我国涉农电子商务处于爆发式发展的临界点,人们有理由对其星火燎原的前景充满期待。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在基本面上有了实质性突破,已经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原来由政府主导、业务形态以信息服务为主、主要强调农村电子商务经济作用的阶段,转向现在由多元主体联合推动、业务形态向在线交易拓展、电子商务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新的发展阶段。
主持人:涉农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是什么?嘉宾:涉农电子商务主要有三种驱动力联合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国家政策。自2005年以来,国家确立并持续实施新农村建设战略,贯彻实行了“城市反哺农村”、城乡统筹发展的方针政策。在此背景下,国家各涉农部门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农村的建设性投入,改善了全社会对农村的发展预期,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和社会机构也开始尝试或进一步加强了在农村市场拓展的战略部署,越来越多的资源被投入到农业农村中来,从而,涉农电子商务的发展获得了更多的支持,特别是开展涉农电子商务所需的信息基础设施、交通物流条件等进一步得到改善。二是市场环境。近年,社会化、市场化的各类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日趋成熟,电子商务服务业有了长足的进步,明显改善了草根农民开展电子商务的条件,为农民从事电子商务提供了便利。三是用户拓展。我国的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应用发展到了从城市向乡村自然拓展的阶段。通过要素在城乡间的流动,电子商务应用由城市向农村蔓延已成为必然趋势,农村中蕴藏的电子商务潜能也必然越来越多地被激发出来。农村网商中的成功者,为身边乡亲们利用网络脱贫致富,提供了看得见、学得会的示范,如同燎原的星火,正以点带面地吸引着更多农民投身到农村电子商务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