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糖
周期性回落趋势不改
2013年糖价的周期性回落趋势不变。从供给看,进入新榨季全球糖市仍处于增产周期,2013/2014年度巴西食糖产量继续增加是大概率事件,国际糖业组织预计2012/2013年度全球糖供应过剩618万吨,进入供应过剩的第三年;中国从2011/2012年度进入增产周期,预计2012/2013榨季中国食糖将达到1400万吨。从需求看,由于淀粉糖替代效应明显,内外糖价差倒挂,加之今年国内进口糖大增,而在增产周期下,季节性消费旺季的需求远低于预期,预计未来几个季度糖类库存将大量增加。
食糖产量三年减产、三年增产的周期性非常明显
根据糖料甘蔗“三年减产牛市、三年增产熊市”的周期性规律,2013年糖市仍处于增产周期中,并且自2011年三季度开始的熊市的下一低点直至2014年年初。虽然2013年糖价下跌趋势不变,但远小于2012年跌幅(熊市中的暴跌主要集中在增产周期的开始阶段)。目前,这轮熊市的大跌期已经过去,预计2013年将更多是低位宽幅振荡。从生产成本看,国内糖价已经接近或低于生产成本,但成本对糖价的支撑只是暂时的,未来糖价将在供需博弈中缓慢下行,不排除跌破成本价的可能。
预计2013年白糖行情走出“M”型的概率较大。分阶段看,目前至2013年2月,白糖整体振荡偏强。4月至6月,由于泰国糖产量基本确定,中国增产幅度高于预期,巴西进入新榨季,中国经济下滑,将压制糖价。7月至9月,偏强的概率较大。10月中旬后至12月,整体维持弱势,但跌幅收窄。
需求偏弱
2012年CBOT玉米价格回顾。整体来看,2012年CBOT玉米价格走势呈现出“振荡下跌—快速上涨—回落—振荡盘整”的特点。
○1月初—5月底:由欧债危机和创纪录的美玉米种植面积主导,玉米价格振荡下跌。欧债危机拖累全球经济发展,美国玉米带天气良好,且美玉米种植面积增加到二战后的最高水平,不过预测美玉米的最终产量仍然缺乏有效信息,CBOT玉米价格从650美分/蒲式耳一路下跌至550美分/蒲式耳以下,跌幅16%。
○6月初—8月底:由美国夏季干旱因素策引发,玉米价格快速上涨。美国玉米和大豆种植带出现了50年一遇的严重干旱,“干旱天气”逐渐成为市场的主导话题,并且干旱有愈演愈烈的趋势,CBOT玉米价格在6—8月三个月的时间内,从550美分/蒲式耳下方快速上涨到850美分/蒲式耳附近,涨幅55%。
○9月份:收割季节,玉米价格短暂回落。美国中西部8月底9月初出现改善性降雨,十分有利于美豆产量的恢复,USDA大幅上调美豆单产和产量,而且还上调了库存,供给量大大增加,牛市行情结束。同时美豆和美玉米收割进度提前并且进展顺利,美国农民纷纷趁高价抛售,给现货市场带来了很大的供给压力,美豆大幅下跌,美玉米也跟随回落,从850美分/蒲式耳回落至700美分/蒲式耳,回落幅度18%。
○10月初—12月初:供需明朗背景下,玉米价格振荡盘整。CBOT玉米价格回落之后,美玉米产量逐渐明晰,减产幅度不再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而南美种植刚刚开始,供需基本面进入消息空白期,美玉米价格也进入窄幅盘整期,在700—750美分/蒲式耳区间内振荡盘整。
2012年CBOT大豆/玉米比价大幅波动,基本呈现出“持续上升—暂时盘整—回落—反弹—回落”的走势。其中存在四段明显的趋势,背后均有较显著的天气驱动因素作支撑。我们可以在不同阶段根据两种作物不同的生长属性,执行1手美豆—2手美玉米的对冲策略。
CBOT大豆和玉米价格面临的宏观经济的风险敞口基本相同,需求变化也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故宏观经济和需求不会驱动CBOT大豆/玉米比价发生太大的变化。两个品种价格走势的差异主要还是来自于供给面。虽然大豆和玉米在生长过程中会面临相同的天气风险,但大豆和玉米具有不同的作物生长属性,在不同生长阶段对水分的需求有明显的差异,所以在遭遇相同的干旱天气的情况下,美豆和美玉米的产量前景的变化会产生差异,这会驱动CBOT大豆/玉米比价(以下简称比价)发生明显的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