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扶贫“双到”全面推进——
第二轮扶贫“双到”在第一轮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继续以“进村入户、差别帮扶”解决点上问题为主线,注重以区域均衡发展带动贫困人口与贫困地区脱贫,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贫困的问题
伴随着扶贫“双到”的“响雷大雨”,“绝对贫困”成为历史,然而广东扶贫的脚步不但没有停止,而且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扶贫“双到”正在向纵深推进。
2013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上任伊始便来到韶关、清远等贫困地区调研。他指出,在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中,要重视整村推进、连片扶贫,重视提高扶贫对象的发展能力,重视发展县域经济,重视通过区域发展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贫困问题。要推动粤东西北地区加快发展,从区域协调发展角度解决好广东的贫困问题。“粤东西北地区不加快发展,我省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就是一句空话!”
伴随着掷地有声的承诺,当年4月,第二轮扶贫“双到”正式启动,目标瞄准2571个村、20.9万户、90.6万贫困人口。与第一轮相比,扶贫标准从2500元提高到3480元,而且增加了21个重点帮扶县整体脱贫的任务。
广东省省长朱小丹说,扶贫开发“双到”要与粤东西北振兴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紧密结合起来,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第二轮扶贫“双到”在第一轮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继续以“进村入户、差别帮扶”解决点上问题为主线,注重以区域均衡发展带动贫困人口与贫困地区脱贫,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贫困的问题。
动态扶贫标准也体现了这一与时俱进的理念。广东将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3%确定为扶贫标准,从2009年第一轮扶贫“双到”2500元的贫困线,到2013年第二轮扶贫“双到”3480元的贫困线,广东扶贫开发所着眼的已不是“无处不饱暖”等基本生存需求的满足,而是区域协调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全面小康更为宏大而高远的目标。
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诉求下,广东扶贫在推进过程中具有自觉而强烈的城乡统筹意识。无论是通过吸引贫困地区人口就近就业,还是高寒地区贫困人口的异地搬迁安置,广东扶贫正在自我超越中不断升华。
在汕尾市海丰县赤石镇新城村,村小学旁的扶贫“双到”工作宣传栏前,不时有村民到此浏览,并驻足于“产业扶贫”一栏前。“这上面说要帮村里入股一个产业园,我们也可以到园里去工作,大家都盼着这一天呢。”一位村民充满期待地说。
深圳市龙岗区驻海丰县扶贫工作组组长、海丰县委常委吕海茵告诉记者,村民口中的产业园是深圳龙岗(海丰)扶贫产业园,“由深圳市龙岗区政府出资建设,产权为龙岗帮扶的25个贫困村集体所有,预计2015年初建成。”
深圳龙岗(海丰)扶贫产业园作为当地“物业、产业、就业”三位一体扶贫开发思路的重要落点,将依托海丰梅陇首饰加工专业镇,引进首饰加工龙头企业,采用公司+基地(产业园)+农户(劳动力就业)一站式的扶贫方式。园区预计新增就业岗位4000个及年集体收入160万元。园区企业将优先聘用贫困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就业。“我们帮新城村入股100万元,每年至少可增加5万元集体收入。”吕海茵说。
与海丰县组织贫困村抱团入股产业园,将县域经济发展与扶贫开发工作捏在一起的思路类似,在位于高寒山区的连南县,通过移民安置方式帮助贫困村、贫困户拔掉穷根,同样也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凿开了突破口。
位于连南县城的瑶族新村俨然已经成为当地移民扶贫一张最为亮丽的名片。鳞次栉比的楼宇、完善便捷的基础设施、规范有序的管理服务,让搬迁到这里的高山瑶民少有背井离乡之痛,多享安居乐业之福。“政府不单为我们建起了这么漂亮的楼房,还帮我们找工作。”瑶族新村一位村民告诉记者。
截至2013年5月,连南县3278户山区移民完成搬迁,4743户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进行了住房改造,先后建成县城高寒移民山区移民新村、连水移民新村、大古坳移民新村、三排福彩移民新村等县镇村级移民点10个,170多栋、930多套安居房被提供给移民群众入住。
“搞搬迁安置的时候,第一期共100户指标,只有40个人报名,不过看到发生在搬迁户身上的巨大变化之后,到了第二期,出现了40个人争抢一个指标的场面。”连南县扶贫办主任黄火兴说,对于高山移民,政府并未一搬了之,而是努力为移民提供就业、创业、读书、看病一条龙的“后双到”服务,确保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扶贫“双到”实施5年来,通过与珠三角产业转移、幸福广东建设、大项目促大发展、振兴粤东西北等重大战略结合起来,扶贫工作被深深嵌入广东科学发展的整体布局中——即旨在消除区域发展不平衡对广东经济社会转型的阻滞作用,更成为落实“两个率先”目标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