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凝聚扶贫开发“广东经验”——
广东扶贫“双到”,是充分调动政府资源和市场力量参与扶贫工作的生动实践,是以精准“靶向疗法”提升扶贫资金使用效率的生动实践,是用与时俱进精神接力前行的生动实践
幸福的标志之一,不是看富人的碗里有多少肉,而是看穷人的碗里有没有肉。扶贫“双到”5年来,粤东西北旧貌换新颜。票子多了、房子靓了、班子强了、村容美了、村民乐了,向着“幸福广东”迈进了一大步。
在汪洋四度到访的大古坳村,记者看到,很多村民已经搬到了山下的新村。新居一栋两户,每户140多平方米,宽敞明亮。村支部书记唐孟更介绍,经过佛山市顺德区扶贫工作组的帮扶,64户贫困户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8年的2687元增加到2012年的8000元,村集体经济也由2.6万元增加到20多万元。
大古坳村只是广东扶贫“双到”巨大成就的一个缩影。第一轮扶贫“双到”,全省共投入帮扶资金227.3亿元,平均每村投入667.2万元;第二轮扶贫“双到”实施仅一年来,全省2571个重点帮扶村投入资金30.8亿元,平均每村投入资金119.8万元。经过持续不断的帮扶,贫困地区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产业发展和集体经济明显增强,有力促进了广东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富地发财,不算好汉;贫地掘金,才是英雄。”扶贫“双到”绘就的壮美长卷正在南粤乡村铺展开来,扶贫“双到”创新的“广东经验”也从岭南一隅向神州大地延伸舒展——
经验一:政府积极作为,市场充分着力。在扶贫“双到”工作中,广东用活了政府与市场“两只手”:利用“看得见的手”,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建章立制,为扶贫开发编织“制度笼子”;利用“看不见的手”,发挥市场力量,推动全民扶贫,为扶贫开发提供“源头活水”。
一方面,政府之手积极作为。在扶贫规划、统筹协调、政策制定、法制化建设、宣传引导、监督考核等方面,政府进行合理的顶层设计,促进了扶贫工作长期化、制度化。通过各种扶贫措施引导各种资源要素向贫困地区配置,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另一方面,市场之手充分着力。政府通过给予扶贫企业政策优惠、打造广东扶贫社会品牌等形式,积极发挥社会组织的中介作用,引导民间资本通过扶贫开发平台下乡落地,激发贫困地区发展潜能。各地扶贫中的生产、分配、交换以及消费等环节都尊重市场经济等价交换的原则,尊重价格规律、供求规律、公平竞争机制,用市场思维解决贫困问题。
经验二:一村一策真扶贫,一户一法扶真贫。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成为新时期广东扶贫开发工作中被始终绷紧的一根总弦;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成为每一位扶贫工作者始终遵循的醒目路标。广东在推进扶贫“双到”过程中,采取“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方式,“哪壶不开烧哪壶”,力争将每一分扶贫资金都用到刀刃上,力争让每一个产业项目都结出硕果。
通过对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通过以村、户为单位制定内容各异的帮扶方案,扶贫资金摊大饼、广撒种的粗放型使用方式被画上休止符;通过工作重心的下沉、工作方案的细化和针对性的增强,扶贫干部拍脑袋、乱决策的武断式工作方式难以继续奏效;通过分解任务、有的放矢,多对多、多对一、一对多、一对一等扶贫形式在广东渐次落地生根。
经验三:扶贫标准动态化,一张蓝图绘到底。
坚持动态标准,秉承发展理念,这是广东扶贫的一大特色。3480元的现行“粤版”贫困标准,已经高出国定线1180元。扶贫标准浮动背后,不仅是水涨船高的发展思维,更有对区域协调于广东这艘经济巨轮破浪前行重要意义的深刻认识。“相对贫困”概念的提出,于广东,是一种自我施压的勇气;于全国,是对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再认识。
贫困问题不能代代相传,扶贫工作却应一脉相承。扶贫是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有继承,更应有发展。广东扶贫工作没有被党委政府任期所割裂,没有随官员职务更迭而搁浅。两届省委省政府矢志不渝推进扶贫“双到”,基调不改、方式不变、力度不减,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这种众志成城的气势,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成就了扶贫“双到”的伟大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