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8月中旬以来,山西省小麦主产区出现多次持续降雨,造成土壤过湿,气温剧烈下降,对前茬作物收获和小麦播种带来不利影响。目前,正是小麦播种的最佳时期和关键时期,如何稳定面积、提高单产,种足种好今年冬小麦,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专家,针对当前的生产形势和近期气象条件,提出冬小麦“以技补晚、以促为主”播种及管理技术建议。
1.选用良种,以种补晚:选用耐寒早熟小麦品种,晋南水地区宜选用:济麦22、品育8012、尧麦36、晋麦95号、中麦578和济麦44等,晋南旱地区宜选用:长6990、临旱6号、运旱20410、金麦919和品育8175等。中部水地区宜选用:长麦251、太412和中麦175等品种,中部旱地区宜选用:长6878、长6359和泽麦3号等品种。
2.适墒播种,以墒补晚:麦种泥窝窝,地湿无晚麦。多年的研究结果和生产实践证明,立冬之前,我省南部足墒播种的冬小麦单株4叶一心1个分蘖或无分蘖越冬,配套科学的管理技术能够高产稳产。当土壤相对含水量达70%—80%时,适墒播种,播期宁早勿晚,实现一播全苗。对土壤湿度偏大的地块,开挖深沟排水、沥水,通风除湿,等到土壤透气性转好以后再行播种,以免烂种。
3.加大播量,以密补晚:增加播量,加大基本苗,构建合理群体。根据不同播期确定播量,做到早播少播、晚播多播。南部麦区播期迟于10月20日~25日、中部麦区迟于10月15日~20日,在正常播量12.5-15公斤/亩基础上每晚播1天,增加播量0.25-0.5公斤/亩,上限不超过20公斤/亩左右。做好种子包衣拌种,坚决杜绝“白籽下地”。晚播麦田播深以3-4厘米为宜,争取早生根、早发芽、早出苗、多分蘖。避免土壤湿度过大,造成烂籽烂根烂苗。
4.提高整地播种质量,以好补晚:采用少免耕轻简播种技术,提高整地播种质量。因前茬作物收获晚、土壤湿度大,无法深翻或深松地块在土壤水分适宜时,采用少耕、轻简复式机械整地播种,一次性完成直刀旋耕整地、施肥播种。旱地麦田在前期整地的基础上,可采用免耕施肥播种机一次完成施肥、旋耕和播种。切记压干不压湿!土壤含水量较高的地块播种时不能镇压,有利于麦田散墒。等天气转晴,小麦出苗后、起身前镇压,可塌实耕层,利于根系发育,提高抗旱抗寒能力、培育壮苗。
5.增施肥料,以肥补晚:持续降雨导致土壤养分流失,播种时施足底肥、增施磷肥、补施钾肥,奠定晚播小麦高产稳产基础。确保氮肥充足、适量增施磷肥、补施钾肥,促进秸秆腐熟和小麦生长发育,增强抗逆性,增加分蘖,提高成穗率。根据我省小麦主产区麦田肥力水平,晚播麦田在施优质有机肥1000-1500公斤/亩或精制有机肥150-200公斤/亩的基础上,推荐25-15-5(N-P2O5-K2O)或相近配方。
(1)产量水平500公斤/亩以下,配方肥推荐用量40—45公斤/亩,起身拔节期结合灌水追施尿素10—14公斤/亩。
(2)产量水平500—600公斤/亩,配方肥推荐用量45—50公斤/亩,起身拔节期结合灌水追施尿素14—18公斤/亩。
(3)产量水平600公斤/亩以上,配方肥推荐用量50—60公斤/亩,起身拔节期结合灌水追施尿素18—20公斤/亩。
在缺锌或缺锰地区可以基施硫酸锌或硫酸锰1—2公斤/亩,缺硼地区可基施硼砂0.5—1公斤/亩。提倡结合“一喷三防”,每亩用磷酸二氢钾150—200克和尿素0.5—1公斤兑水50公斤在灌浆期叶面喷施1—2次。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可在关键生长期分次追肥,坚持少量多次原则。若选用长效缓释新型肥料,可作为基肥一次性施用。
旱地麦田一次施足底肥,施配方肥40~50公斤/亩,春季视苗情趁墒追施尿素8—10公斤/亩。
6.科学管理、以促为主,为丰产丰收打下基础、赢得主动。
(1)冬前因地因苗施策,加强麦田管理。由于土壤过湿,整地播种质量不高,导致小麦苗情复杂,田间管理难度加大。缺苗断垄的地块及早做好补种;对于底肥不足、苗情偏弱的晚播麦田,冬前管理以促为主;要结合冬前浇水,适量补施化肥,促弱转壮。冬前有旺长趋势的麦田,在越冬前要采取机械镇压或化控措施,控旺促壮。抓好冬前化学除草、地下害虫、茎基腐等病害的防治工作,构建壮苗群体。
(2)春季管理以促为主,一促到底。早春抓好中耕划锄,增温保墒,促苗早返青转化升级;避免春季过早浇水,以免降低地温和土壤透气性而影响返青生长。应重施起身拔节肥,“保穗数,增粒数”。后期搞好“一喷三防”,促粒增重保产量。